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为城市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总体要求:
•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建立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规,大力实施城市更新,促进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文脉赓续、品质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 工作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坚持系统观念,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城市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坚持规划引领,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增强专项规划实施支撑作用;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防范应对城市运行中的风险挑战,全面提高城市韧性;坚持保护第一、应保尽保、以用促保,在城市更新全过程、各环节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搞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主要目标:
到 2030 年,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取得重要进展,城市更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型初见成效,安全发展基础更加牢固,服务效能不断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经济业态更加丰富,文化遗产有效保护,风貌特色更加彰显,城市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主要任务:
1. 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稳妥推进危险住房改造,加快拆除改造 D 级危险住房,通过加固、改建、重建等多种方式,积极稳妥实施国有土地上 C 级危险住房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非成套住房改造。分类分批对存在抗震安全隐患且具备加固价值的城镇房屋进行抗震加固。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加强建筑保温材料管理,鼓励居民开展城镇住房室内装修。加强老旧厂房、低效楼宇、传统商业设施等存量房屋改造利用,推动建筑功能转换和混合利用,根据建筑主导功能依法依规合理转换土地用途。
2. 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整治改造:更新改造小区燃气等老化管线管道,整治楼栋内人行走道、排风烟道、通风井道等,支持有条件的楼栋加装电梯。整治小区及周边环境,完善小区停车、充电、消防、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增设助餐、家政等公共服务设施。
3. 开展完整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公共活动场地等,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社区,构建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开展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4. 推进老旧街区、老旧厂区、城中村等更新改造:推动老旧街区功能转换、业态升级、活力提升,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活力街区。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和旧商业街区,完善配套设施,优化交通组织,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丰富商业业态,创新消费场景,推动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鼓励以市场化方式推动老旧厂区更新改造,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盘活利用闲置低效厂区、厂房和设施,植入新业态新功能。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做好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前期工作,不搞大拆大建,“一村一策”采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方式实施改造,切实消除安全风险隐患,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加快实施群众改造意愿强烈、城市资金能平衡、征收补偿方案成熟的城中村改造项目。推动老旧火车站与周边老旧街区统筹实施更新改造。
5. 完善城市功能:结合城市不同片区的功能定位,系统谋划功能区划,优化空间布局,完善产业、商业、物流、医疗、教育、文化、体育、休闲等城市功能。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建设公共消防设施、消防通道等,布局应急避难场所,构建系统连贯、功能复合的生态网络。统筹布局城市建设用地内外的调蓄空间、排水管渠、泵站及城市内河水系等,增强雨水就地消纳和滞蓄能力,系统治理城市内涝。优化城市电源网格结构,统筹推进城市变电站、城市配电网等建设。加大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再生水管网建设,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统筹建设垃圾收集、分类、转运、处理设施。加强通信网络建设,推进千兆光网、5G 网络、物联网等深度覆盖,增强数据中心承载能力,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
6.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加快实施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积极推进排水管道更新改造,加强城市供水、供热管道更新改造。建设级配合理、运行高效的城乡供电、燃气、供水、排水等设施,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打造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functioning 有效的路网系统,加大次干路、支路建设改造力度,优化城市交通网络。推进停车场及充电桩建设,统筹布局公交车、出租车停保场站。因地制宜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市域(郊)铁路,完善机场、火车站、客运站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城市客运站与城市商业、公共服务等设施一体开发利用。增加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加强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建设,加强和规范城市公共厕所建设,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覆盖面和可达性。有序推进无障碍设施和适老化设施规划建设,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实施健身设施补短板行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相关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公共供水、燃气、供热等智能感知技术应用,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应用、智能化管控。
7. 修复城市生态系统:统筹推进城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保护城市自然山水格局,加强河湖生态修复,科学推进城市绿化,系统构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开展城市生态廊道、生态步道和生态网络建设,拓展城市绿色空间,实施塑料污染治理工程,提升城市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充分挖掘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生态产品价值,探索创新生态产品实现机制,推动城市生态空间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有机融合。
8. 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在城市更新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建筑及其影响地段的传统格局和风貌,保护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风貌,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不拆除历史建筑,不砍老树,不破坏老城区传统格局和街巷肌理。强化历史文化遗存的活化利用,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公园、广场、街道、建筑等公共空间。加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普查、评估、保护和利用,建立健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制度,完善历史文化保护项目审批、修缮技术标准等政策法规,建立历史文化保护对象的保护、修缮、管理等机制,加强历史文化保护的经费保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支撑保障:
1. 建立健全城市更新实施机制:加强党对城市更新工作的领导,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强化部门协同,建立健全与城市更新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2. 完善用地政策:优化土地用途管制和调整程序,为城市更新项目提供用地保障。探索建立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兼顾各方利益,促进城市更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3. 建立房屋使用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房屋从建设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建立健全房屋安全监测、评估、鉴定和治理机制,确保房屋使用安全。
4. 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加大对城市更新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为城市更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5.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城市更新可持续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激发市场活力,鼓励公众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更新格局。
6. 健全法规标准:加快制定和完善与城市更新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为城市更新工作提供明确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依据。
《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为城市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也为建筑工程服务行业带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 市场规模扩大
• 城市更新行动涉及老旧小区改造、危旧房改造、地下管网更新等众多领域,预计每年将带来巨大的投资规模。如2024年全国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超6万个,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2025年计划新增100万套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这为建筑工程服务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 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除了传统的建筑施工项目,还会衍生出更多的配套工程,如适老化改造、绿化升级、智能化设施安装等,进一步拓展了行业的业务范围。
2. 技术创新需求增长
• 城市更新强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促使建筑工程服务行业加快技术创新。例如,为了实现建筑节能改造,需要研发和应用更高效的保温材料、节能设备等;在既有建筑改造中,需要运用先进的结构加固技术和智能化监测系统,以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 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也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如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提高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和风险,为建筑工程服务企业带来新的技术竞争优势。
3. 产业链延伸与整合
• 城市更新项目往往需要综合考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促使建筑工程服务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参与城市更新项目的前期策划和规划设计,更好地把握项目需求,提高项目的整体效益;同时,也可以涉足项目的后期运营和维护,拓展盈利渠道。
• 行业内的并购重组和战略合作将更加频繁,大型企业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市场份额和竞争力;中小企业则可以通过与大型企业合作,获得更多的项目机会和技术支持,促进自身的发展。
4.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 为了保障城市更新行动的顺利实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加大财政投入、发行专项债券、设立城市更新基金等,为建筑工程服务行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 政府还通过简化审批流程、优化规划许可等措施,提高了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效率,缩短了项目的建设周期,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二、挑战
1. 项目复杂性增加
• 城市更新项目通常面临着复杂的现状和利益关系,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居民安置、交通疏导等多方面的因素,对项目的前期调研、规划设计和施工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服务企业需要具备更强的综合协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才能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 由于城市更新项目涉及到既有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其结构形式、使用功能等与新建项目有很大不同,需要企业具备专业的改造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应对各种复杂的技术难题。例如,在对老旧建筑进行加固改造时,需要准确评估建筑的结构性能,采用合适的加固方案,同时还要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和周边环境的影响。
2. 资金压力与成本控制
• 尽管城市更新项目有政策资金支持,但对于一些大型综合性的城市更新项目,其资金需求仍然巨大,企业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资金压力。而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可预见的因素,如征地拆迁难度大、市场价格波动等,可能导致项目成本超出预算,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 因此,建筑工程服务企业需要加强资金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合理安排资金使用计划,优化项目设计方案,严格控制工程造价,提高项目的盈利水平。
3. 竞争加剧
• 城市更新市场的广阔前景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参与,包括传统的建筑企业、房地产企业、设计咨询企业等,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高在城市更新领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 同时,随着城市更新项目的不断推进,政府和社会对项目的质量、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的信誉和形象,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项目的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以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4. 人才短缺
• 城市更新涉及到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需要具备综合素养的专业人才,如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室内设计师、智能建造专家等。然而,目前市场上这类复合型人才相对短缺,建筑工程服务企业在人才招聘和培养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 为了适应城市更新业务的发展需求,企业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同时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项目,培养和储备一批适应城市更新需要的专业人才。
结语:
《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为建筑工程服务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伴随着诸多挑战。企业应积极把握政策导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技术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综合竞争力,以更好地适应城市更新市场的发展需求,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央视网